贝母
【资料图】
《神农本草经》上说:贝母,味辛,性平。主治伤寒引起的烦热症状;消除小便淋漓不尽,浮肿肿块,喉痹;治疗乳汁不下;缓解金属创伤后受风引起的破伤风抽搐症状。贝母也叫空草。
【原经文】贝母,味辛,平。主伤寒烦热;淋沥邪气;疝瘕;喉痹;乳难;金疮风痉。一名空草。
【释名】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贝母的地下鳞茎。贝母按产地和品种的不同,可分为川贝母、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。
贝母味辛,性平。主治外感伤寒而内热烦躁等症状,也可用于小便淋漓不尽、小腹灼热疼痛、小便流出白色黏液的疾患,对咽喉肿痛难咽、乳汁不下、金属器械外伤所致的破伤风等也有很好的疗效。在《本经》时代及后来漫长的历史中,所有的本草文献中记载的贝母只有一种,直到明清时,才有了川贝和浙贝的区别。
川贝味甘、苦,性微寒,归肺、心经。因味苦清火,味甘润燥,微寒有清热之力,又归肺经,所以有清热化痰、润肺止咳、散结消肿的功效。可用于肺热燥咳、虚劳咳嗽、肺虚久咳、痰少咽燥、痰中带血及痈肿瘰疬、乳痈、肺痈等症的治疗。浙贝味苦,性寒,归肺、心经。因它是苦寒之品,所以能清降肺火、化痰止咳、降火消痰、消散痈肿瘰疬。可见,清热化痰、开郁散结是浙母的主要功效。
关于川贝与浙贝,二者疗效基本相同,都可化痰止咳、清热散结。不同点在于,川贝兼有润肺的作用,常与养阴润肺药配合使用,可治疗肺虚久咳、痰少咽燥等症;浙贝纯为苦寒之品,更善于泄,常与宣肺祛痰药配合使用,对风热侵肺或痰热郁肺所致的咳嗽有很好的疗效。另外,贝母归于心经,因而还有消散心经气郁的功效,可治疗心胸气机郁结导致的胸闷、胸痛、心悸、健忘、失眠、抑郁不乐等症;而贝母清热解毒、散郁滞,因而可治疗《本经》中说的“伤寒烦热;淋沥邪气;疝瘕;喉痹;乳难;金疮风痉”等症。
【治疗方剂】(仅供参考)
治忧郁不乐,胸膈郁积
将贝母去心,加姜汁炒后研细,再和姜汁、面糊做成丸子,每次服70丸。
治化痰降气,止咳解郁
贝母(去心)31克,姜制厚朴15.6克。上药加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,每次用开水送服50丸。
治小儿百日咳
贝母15克,甘草(半生半炙)6克。上药一起研末,加砂糖调成芡子大小的丸,每次用米汤化服1丸。
治乳汁不下
贝母、知母、牡蛎粉各等份。上药研为细末,每次用猪蹄汤调服6克。
治冷泪目昏
贝母1枚,胡椒7粒。上药一起研为细末,点眼。
治目生胬肉
贝母、丁香各等份研末,加乳汁调匀点眼。
治衄血不止
将贝母炮过,研为细末,每次用温浆水送服6克。
治乳痈初肿
用酒送服贝母6克,另找人吮乳,使之通畅。
治紫白瘢
贝母、南星各等份研为末,用生姜带汁调药搽瘢上。